2014/05/24芒果日報--社論選讀--日治中據誰較優,民間舊照說分明
日治時期的台灣人生活到底好不好?
海兒 2014/03/16
以1930年代日治時代的台灣為背景的電影KANO在台灣社會所引發的「親日」與「仇日」情緒與爭論,連日來依舊在大眾傳播媒體與網路世界一直持續延燒著,主要是因為這一部電影在無意間,讓台灣人透過電影影像見識到「日治時代」其實是一個物阜民豐、族群逐漸走向融合的時代,而非如馬政府藉由「課綱微調」的手段篡改成具有「非法佔據」意涵、台灣人飽受凌虐欺壓的「日據時代」。
事實上,即令沒有KANO這一部電影將過去日治時代的歷史重現,大部分經歷過日治時代的台灣老一輩也依然對那一個時代的種種記憶猶新,而年輕一代的台灣人若是肯用心去挖掘出那一個時代所留下的種種影像紀錄,並將同一個時期的台灣與中國進行比對,就會了解日治時代的台灣人生活究竟好不好。
以一張在1911年在中國北京所拍攝的老照片來看,從照片中的中國民眾無論是成人或小孩子都是衣不蔽體、長相猥瑣、蓬頭亂髮、全身髒兮兮,幾乎和非洲部落的難民沒啥兩樣的情況來看,很顯然當時的中國生活環境是非常的惡劣。中國城市地區的居民雖然好一點,但卻也好不到哪裡去,以另外一張1919年廣州人在早餐擔子吃早餐的模樣,也同樣是集髒、亂、醜於一身。
相對來看,另外一張在台灣的賽德克族部落所拍攝的照片,當中的賽德克族少女不但穿戴整齊、乾乾淨淨,而且面目清秀,是日本民間所說的「豐年童子」的模樣,很顯然的,台灣當時即令是位處偏遠的高山部落原住民生活也遠比在中國平地討生活的中國人好得太多。至於在城市的居民就更不用說了,以一張1916年台北市的「新起街市場」(也就是現在的西門町市場)
海兒 2014/03/16
以1930年代日治時代的台灣為背景的電影KANO在台灣社會所引發的「親日」與「仇日」情緒與爭論,連日來依舊在大眾傳播媒體與網路世界一直持續延燒著,主要是因為這一部電影在無意間,讓台灣人透過電影影像見識到「日治時代」其實是一個物阜民豐、族群逐漸走向融合的時代,而非如馬政府藉由「課綱微調」的手段篡改成具有「非法佔據」意涵、台灣人飽受凌虐欺壓的「日據時代」。
事實上,即令沒有KANO這一部電影將過去日治時代的歷史重現,大部分經歷過日治時代的台灣老一輩也依然對那一個時代的種種記憶猶新,而年輕一代的台灣人若是肯用心去挖掘出那一個時代所留下的種種影像紀錄,並將同一個時期的台灣與中國進行比對,就會了解日治時代的台灣人生活究竟好不好。
以一張在1911年在中國北京所拍攝的老照片來看,從照片中的中國民眾無論是成人或小孩子都是衣不蔽體、長相猥瑣、蓬頭亂髮、全身髒兮兮,幾乎和非洲部落的難民沒啥兩樣的情況來看,很顯然當時的中國生活環境是非常的惡劣。中國城市地區的居民雖然好一點,但卻也好不到哪裡去,以另外一張1919年廣州人在早餐擔子吃早餐的模樣,也同樣是集髒、亂、醜於一身。
相對來看,另外一張在台灣的賽德克族部落所拍攝的照片,當中的賽德克族少女不但穿戴整齊、乾乾淨淨,而且面目清秀,是日本民間所說的「豐年童子」的模樣,很顯然的,台灣當時即令是位處偏遠的高山部落原住民生活也遠比在中國平地討生活的中國人好得太多。至於在城市的居民就更不用說了,以一張1916年台北市的「新起街市場」(也就是現在的西門町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