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08芒果日報--台灣史論--大航海時代台灣不缺席
◎ 蕭泰雄 大航海時代前後散佈於台灣各地的日本人海商(一) 大航海時代前後,真正中國海盜雖有進出台灣,但都不敢久留,也無法久留。東來的荷蘭人,在『熱蘭遮城日記』中荷蘭人所稱的中國海盜,都是日本海商。 台灣在大航海時代前後,日本海商大財團,在台灣各地散佈著採購基地,除收購台灣人的鹿皮、獐皮、魚干、砂糖,也與台灣人海商交易自中國運回的唐貨。日本海 商則自日本運來供應台灣人所需的鹽與鐵。船舶於每年東北季風快結束之前,即每年四、五月,均會進駐台灣。於南風季節的夏天快結束前,將在台灣收購 鹿 皮、獐皮 ⋯⋯ 、魚干、砂糖及與台灣人海商交易的唐貨運回日本。在台灣各地散佈著採購基地,被台灣人稱為『番仔庄』、『番仔寮』。後來的清國政府稱這些『番 仔庄』、『番仔寮』為『寨』。而『番仔庄』、『番仔寮』的負責人被台灣人稱為『日本甲螺』。台灣人漸與北方南下的大和民族人混居,所以台灣人血緣有 5 %屬 於日本人之血緣。 1564 年,西班牙人在佔領菲律賓時,當時艦隊司令黎雅西比( Legazpi )給西班牙國王的信函中就有如此敘述:此島為日本人完全佔據,況且島上之日本 商業相當興盛,日本以陶器、染絹為主。『島上之日本商業相當興盛』,難道日本海商會跳過台灣,而只在菲律賓營商嗎?況且台灣一直是在東亞貿易的轉運中心, 日本人在台灣生意往來應比菲律賓群島生意往來更興盛。 1581 年,此時期部分日本海商以『北台灣』為基地,進出中國私貿。『續修台灣縣志』地志篇云:蓋雞籠為台灣極北之港口,其早為日本人最初寄泊之港口。 1608 年,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篇之條目中有一段敘述可證明當時北台灣日本人與台灣的凱達格蘭族群 Caquiuanuan 人的混居之情形。 1623 年,荷蘭巴達維亞派出遠征軍,欲取下媽港,即澳門,失敗退居澎湖,遠征軍司令雷爾松( Cornelis Reijersen )抵達澎湖數日後,雷爾松向東航行,找尋適合貿易地奌。他在大員發現日本海商,有好幾艘日本商船停泊在鹿兒門航道內。雷爾松走訪附近的 蕭壠社,即今佳里,得知此地家家戶戶都有漢人借住,所謂漢人借住,其實當時就是日本人部落,依西班牙文獻所稱是為日本人社區。雷爾松云:日本海商從土著手 中大量買進鹿皮。 1626 年 4 月遭荷蘭人截獲擄為囚,後來在澎湖及大員成為荷蘭人漳浦語通譯的黎華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