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2 芒果日報--日治史實--日治市場重美感,中據市場髒又亂
日治市場重美感,中據市場髒又亂
【芒果日報/日治史料中心】昨天貼出了台北市環南市場髒又亂的新聞,再來回顧日治時代美輪美奐的市場,這才驚覺現在中國人施政,連百年前的日本都比不上!中據時期的大倒退,竟然也呈現在市場的建設上,看看日治時代的建築,誰說傳統市場就得和髒亂畫上等號?就只有落後不堪的中國人才會這麼想吧!
天龍國人就是偏愛國民黨,看這個髒亂不堪的環南市場,天龍國人還真能忍呢,這種忍受貪腐、無能、髒亂,但卻還自以為是的瞧不起其他縣市居民的性格,真是台北之恥呢。既然這樣,就舉兩個日治時期市場,來比對中據時期有多麼墮落。
西門紅樓
西門紅樓位於台北市萬華區的成都路上,緊鄰西門町徒步區。這棟兩層樓高的三級古蹟紅磚洋樓建於1908 年,該建築外觀為每正立面寬8
公尺之八角形造型。因此,該建物於日治時期通常被稱為「八角堂」。
八角堂主建築體後面連接著的是成十字形外觀的一樓磚造平房,而結構不同的這兩棟建物合稱西門市場,紅樓則為市場的入口。
1895 年,台灣進入日治時代,大量日籍移民進入台北市。台灣總督府規劃台北城西門附近空地為日人居住處所。
1896年,西門旁的「新起街」出現以簡單木造房舍為主的市場建築,供應當地新移民的生活日常必需品。
1907年,台灣總督府於「市區改正」中拆除台北城牆與西門,並委由知名建築師近藤十郎興建正式的西門市場以替代原本的木造舊市場。
1908年12月,西門市場落成,也稱為「新起街市場」,為台灣第一座官方市場。該市場入口為每立面8 公尺寬的八角形兩層洋樓,另一邊則為「十字形」紅磚造一樓建築。
1911年,市場附近增建供日人祭拜的「稻荷神社」及橢圓型小公園。日治時代的中後期,市場週邊陸續增建了多處私人平房店舖與攤販。
臺灣日治時期初期,由於日本方面認為臺灣的傳統市場衛生不佳,便開始建設新式市場[2]。而臺南市的西市場最初建於日本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位在西門町,當時是南臺灣最大的市場,有數十個攤位販賣著各種雜貨與新鮮貨品,而那時的臺南人對其俗稱為「大菜市」[2]。而到了大正九年(1920年)時,由於西市場因風災損毀,便予以重建[2],當時的西市場佔地有3871坪,設有通往灣裡以運輸市郊蔬菜過來販售的輕便鐵道[3]。後來到了昭和八年(1933年),日本人為了促進「臺南銀座」末廣町「銀座通」(今中正路)一帶的商業活動,便在西市場外的噴水池周圍建造了41間販售日常用品的店鋪,稱為「淺草商場」[3]。
二次大戰後,西市場曾繼續風光一陣子,但現在已經沒落[2]。
建築特色
西市場內部
西市場在興建當時為全台灣最華麗的市場建築,有著設置了老虎窗的馬薩式屋頂、入口上有圓山牆,但屋頂今已不存[2]。昭和年間所建之商場是以鋼筋混擬土為材料,柱樑外露,留存部分仍保留了一些昔日風采[2]。在過去,西市場一共有97個攤位,分別是6攤蔬菜、26攤魚肉、18攤鳥獸類、14攤雜貨、12攤飲食,另外還有其他類21攤,與土地面積相似卻只有27攤的東市場相比,可見當時商業活動的旺盛[3]。目前該建築由於環境管理有待加強,急需重新整理[2]。
芒果日報新聞參考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