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7芒果日報--台灣史論--台灣戰後家電史,經典奢華的渴望

131117芒果日報--台灣正史--台灣戰後家電史,經典奢華的渴望

台灣戰後家電史,經典奢華的渴望

【芒果日報/台灣史料中心】這幾張照片是從秋惠文庫引用來的,時常為老照片所著迷的社長,就被這幾張相片深深吸引。1960年代,社長的爺爺慶生時,有幾個老友送了一台電扇給他,竟然是八個人合買贈送的!這幾張相片中的貴婦,其實可以想見當時家電用品,等同於奢侈品,幾乎沒辦法像今天一般普及。

  這幾張相片,我們可以看見貴婦優雅的享受電扇的涼風、坐在地板上看電視,以及展示冰箱中的飲料美食,同時還搭配了當時最時尚的打扮,以及類似豪宅的佈景,都顯示這些現在稀鬆平常的家電,都是一般民眾眼中奢華的享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在二次大戰之後,最早生產的家電是收音機、留聲機、電熨斗等產品。當時生產(組裝)家電所需要的零組件,有大半是從日人遺留的二手設備中取得。台灣松下的洪建全、聲寶的陳茂榜、三洋的李石柱等台灣家電廠的創辦人,都曾經為了零件而奔波各地;足跡甚至遠達宜蘭。
  
  大體而言,1950年代初期,台灣的家電產品消費者,還是以中上階層為主。當時台灣家庭所得,排名前五分之一的平均,是排名最低五分之一平均的20 (高希均,1991:31)。此外,1950年代時,家電產品的售價都相當高。以當時僅次於電燈、收音機,使用數量排名電器產品第三的電風扇為例,一台的 價格就相當於一兩黃金(聯合報1962.3.19b)。以當時台灣的平均收入(如下表),有能力購買的消費者,僅限於特定的階層。

 除了國內消費能力不足的窘境,當時整體經濟環境是:政府的外匯枯竭、國內資金有限。當時台灣的外匯主要來源是糖與米、少量的水泥,賺取的外匯大約為1 美元,但是需要的外匯總額約為2億美元(李國鼎,2005:6084)。直到1950年代中期,當時的廠商如果向國外採購商品、零組件,仍然要透過中央 信託局統一辦理 ,然後由負責外匯業務的台灣銀行確認國家外匯存底是否足夠,以免開出採購信用狀之後,卻沒有外匯可以支付。(王駿,1999:237

  外匯不足的困境,使得政府採取限制進口、複式匯率、複式關稅等措施,避免當時已經相當有限的外匯繼續流出。當時的產業政策的主軸是「進口替代」,一方 面是限制進口,避免寶貴的外匯流出,維持本地廠商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則是規定自製率,發展民族工業,促進本地產業的發展。發展國內工業的概念,也在相當 程度上獲得美國的支持;美方就曾經向政府建議發展民營企業(李國鼎,2005:242)。

  這些政策讓家電產業以「民族工業」的面貌開始發展,大同在1950年代所生產的電風扇,就是其中的代表作。除了大同之外,當時也有為數不少的業者,嘗試以進口零組件的方式,在本地組裝家電產品,多數業者都是由本地資本所組成。

  政府也在這段時期,開始推動本地業者與國外廠商進行技術移轉,範圍涵蓋鋼鐵、化工、電器。其中,影響家電產業發展最重要的計畫,就是政府在1956 4月宣布將成立電視台,並且開始派遣技術人員前往英國BBC、美國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等單位,觀摩見習電視台架設與電視機生產的技術。1957 5月,由台電派出的考察團隊,從CBS引進黑白電視的放映技術,在經濟部的大禮堂做了台灣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電視展示。之後,台灣掀起一陣電視熱潮,各界都 對於這個畫面媲美電影,卻又能即時顯示現場狀況的產品感到著迷。

  1957年,台灣業者組裝的第一台電冰箱,也由士林電機正式推出上市。至此,被日本人稱為現代社會「三神器」中的電視機與電冰箱,已經蓄勢待發要進入台灣社會。

  此時,台灣的家電業者不再只從國外進口零組件、在台灣組裝,而是從國外業者取得技術授權,嘗試自行生產。家電業者的技術合作案例,包括國際通信(台灣 松下的前身)與日本松下電機在1956年簽訂技術合作、大立電機(台灣三洋的前身)與日本三洋、歌林與日本哥倫比亞、東正堂(聲寶的前身)與日本NEC 東芝的合作,以及士林電機與日本木村電機等。即使是被視為「民族工業典範」的大同公司,在1956年也與日本東芝、美國西屋進行技術合作。1956年,由 政府列管的國外廠商技術合作,在僅有的10個案子中,國際通信/松下與大同/西屋的技術合作,就在其中佔了兩件。(聯合報,1957.2.18

  從1950年代中期到1960年,台灣廠商除了透過技術移轉,提高本地的生產能力,也開始將產品外銷。大同電扇首次外銷泰國是在1956年,雖然數量 只有300台,卻已經創下台灣家電業者的紀錄(聯合報,1963.2.6)。之後,大同在1959年外銷的電扇,一度還採取「美皮台骨」的方式,掛上美國 西屋的商標。(聯合報,1959.10.11

  外銷逐漸成長的背景之一,乃是國內的消費市場有限,家電產品供給過剩,台灣家電業者,開始嘗試將產品輸往國外。另一個背景,則是受惠於美援運用規定的 修改。當時美國修改美援運用的規定。原有的規定是,接受美援的國家,可以用美援貸款向任何國家採購設備,來源不限於美國產品。修改後的規定則是,器材與勞 務都要限制採購美國產品。台灣就在195910月接到美方的通知(李國鼎,2005:137)。到了1961年前後,相關規定更擴大到所有接受美援的國 家,都不得利用美援向日本、西德、香港等21個地區採購產品。此舉讓台灣的家電出口獲得重大進展,許多原來向日本、香港採購的訂單,紛紛轉向台灣。其中, 與家電相關的訂單,包括電扇出口5萬台,價值80萬美元,電鍋則出口了1000個,總值8000美元。(聯合報,1961.8.14)。

  此外,從1950年代中期開始,政府也開始運用美援來協助廠商獲得資金。例如,由洪建全創立的國際通信機械(台灣松下的前身),就曾經在1957年獲得72千美元的美援貸款,然後,在1959年又獲得第二次的美援資金。(鄭秋霜,2006:30-31

芒果日報新聞參考點


秋惠文庫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13/12/14芒果日報--支那新聞--虐殺法輪功學員,當人體標本貨源

2012/09/18芒果日報--支那新聞--谷開來醋勁大發,張偉杰成了標本??

2020/11/14芒果日報--惡有惡報--親中國衰事不斷,劉樂妍遭酸活該